户外安全话题:从登山史和心理学角度看户外心态

优游网发布于2018-10-12 18:56

参加户外活动的心理有很多种,什么才是正确的心理?经常看到有人责怪出事故的人,说他们心理不正确。年前我写了两个帖子(谁不怕死?/提前给各位拜年了!附带一岁末长帖,耽误大家时间了。呵呵。),探讨户外活...

    参加户外活动的心理有很多种,什么才是正确的心理?
    经常看到有人责怪出事故的人,说他们心理不正确。年前我写了两个帖子,探讨户外活动的心理。前者从哲学角度分析死亡,后者介绍上世纪两大高海拔传奇登山家对死亡的看法。后来陆续看见有些帖子也在说这方面的问题,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继续探讨。
    首先定义一下户外。这个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所指的是离开人工建筑的环境里便是户外。比方说自然公园,野山,野水等等。户外活动我指的是一切在户外进行的活动,有休闲性质的,有竞技性质的(传统意义上的“运动比赛”),有个人其他诉求的(比方说科学考察,锻炼身体,陶冶性情,或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活动)。绿野的活动这三类都有,商业队的“休闲”活动,TNF的“竞技”活动,还有其他难度不一,满足个人“诉求”的活动。
    危险性最高的户外活动是通常所谓的极限运动,比方说单人徒手攀登大岩壁,高海拔登山,野地滑雪,低空(从高楼,电线塔,桥,岩壁)跳伞,蝙蝠侠装空中滑翔,深海潜水,瀑布划艇等等。这样的极限户外活动特点是不可控危险因素多,容易出意外,并且意外的代价往往是重伤或死亡。一些看似危险但危险因素较易控制的不属于极限运动,如攀岩馆里的攀岩,多数的蹦极。反之,一些看似非极限运动的户外活动却暗藏杀机,绿野的活动里有这样的。比如活动中含低温,断崖,长城陡梯之类的“客观”危险,再搭配上“主观”的人为因素,如无知,大意,疲惫,也能造成意外死亡。
    以下讨论中,心理,态度,目的几个词的意思一样。关于讨论范围,虽然驴友们较关心绿野之类的活动,但我觉得可以涵盖所有户外活动的范围,因为危险随处都有,心理准备的道理不局限于某类的活动。
    先举几个例子,看大家觉得他们的心理是否正确。
    回归大自然,体验渔猎生活。美国青年McCandless1990年大学毕业,把友人资助他攻读法律的两万五千美元捐给了慈善机构后开始游历美国,1992年4月进入阿拉斯加的荒野,身上只有10斤大米,一把半自动步枪,400发子弹,几本书,和一些露营装备。112天后饿死,体重仅60斤。死前留言“我的一生很快乐,感谢主。再见,愿上帝保佑大家。”
    完美攀岩哲学。1886年出生的奥地利攀岩大师Preuss奉行几条攀岩原则:只攀低于自身能力的路线;不攀不能轻松下攀的路线;不用岩锥;不用绳索;一切辅助器械仅在危急情况下使用;保证安全最重要,但安全来自自身能力和目标的匹配,不可以通过器械提高安全。他总是单人徒手攀爬当时难度最高的岩壁,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登山演说家。不过很快的死神在他27岁那年追上了他,他被发现坠落在360米深的崖底,死因不明。
    国内的例子,刘喜男,李红学,严冬冬。这几个登山青年的故事比较容易查,驴友可以自己查到。他们和19世纪的欧洲青年一样,喜欢爬大山,爬未登峰,爬前人未爬过的路线。这些线路的难度在当前登山界里,并不算什么;他们并不徒手爬山,都作保护,尽量保证安全。可以说,他们的冒险程度低于19世纪的欧洲青年,但还都不幸失足。
    看这些人的事迹,我第一个感觉是佩服。佩服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胆识和勇气,不管是为了征服大自然或为了征服自己。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理,人类的很多突破得以实现。我不会因为他们的行为没有给他人带来益处(他们的精神和敢于冒险的宇航员是一样的),或他们的死亡给亲人带来困难或悲伤(意外导致经济困难这方面社会还有一些事可以做),而责怪他们。除了佩服之外,我当然也会感到惋惜。但作为一个社会,我觉得我们在惋惜之余,应该继续鼓励支持所有的冒险行为,不应该冲动的禁止户外活动(禁止不等于防范)。社会应该做的是搜集事故信息,客观分析情况,长期进行事故统计,这样可以方便其他人在从事户外活动前,作为安全学习的一部分
    注:征服自然这句话经常被误解。人乃自然的一部分,绝对脱离不了自然(想不融入都不可能),也绝对不可能改变自然界的物理定律。人可以从山上找些石头,给自己盖座漂亮的房子。人可以把一些金属凑一块儿,挖出一些燃油,做出飞机,汽车,带着自己跑的更快。人可以找些合适材料,裹在身上,零下50度也不受冻。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挪动自然里的物质,或挪动自己的一些动作,都是暂时的,将来都是要被自然的力量再挪动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人类在改变自然环境,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的努力,这就是一般的所谓的征服自然。至于我们是否都应效法McCandless回归自然,从大自然理获取少量够用的物资(小动作的征服自然),简单的活着,那是个人的选择。另一方面,在户外的大自然里,随便乱扔垃圾,随便摘取植物,随意改变自然景观,能叫征服自然吗?不能。那么人通过学习使用装备和登山技巧,在暴风雪中安全爬上几十万年前山顶洞人爬不上的山峰,可不可以用征服自然来形容?我认为可以。
    看完了几个个体案例后,接下来咱们看一下大方面的,登山群体的普遍心理,咱们试图从登山史中找出一些端倪。
    登山最早的纪录是公元前3300年生活在现今意大利的Oetzi,他死于3210米的阿尔卑斯山上,被埋在“下鞍冰川”里。冰川融化后露出上身,1991年被一对德国驴友发现。科学家鉴定后发现他中箭死亡,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悬疑命案。至于他为什么走进大山,现在只能臆测。

[attach]1450803[/attach]

“下鞍冰川”掩埋的古尸

[attach]1450802[/attach]

画家根据科学家研究结果还原的图像 Oetzi

    18世纪之前历史记载的登山多数和军事行动有关,当然也有史册外的活动,这些主要是山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比方说夏尔巴很早就翻越喜马拉雅山的高山哑口,从事贸易运输。而阿尔卑斯的山上,也活跃着羊倌,猎户和找水晶石的人。这些穷人为生活所迫,必须在充满危险的高山和冰川上讨生活,也练出了攀爬高山的技巧。可以说,早期的登山是为了生活。
    现代的登山活动可以追溯到18世纪(清乾隆年间)的西欧。1760年年仅20的日内瓦科学家Saussure为了他的科学研究,来到法意交界的白山脚下的夏木尼山谷,告诉当地村民,他会奖赏两块金币给第一位找出白山登顶路线的人(可能他有意留着自己首攀),从此启动了当地攀爬白山的竞赛。白山,有人翻成勃朗峰,有很多冰川,终年白雪覆盖,故名白山。4810米,西欧最高峰,当时不属于法国。很难想象花了26年的等待,直到1786年才由当地的两位山民Paccard 和Balmat成功登顶。下山后,消息轰动日内瓦和夏木尼地区,两人成了当地的英雄。
    Paccard是当地富家子弟,学医的,Saussure来的时候他才三岁;而和他一起登顶的Balmat更年轻,1762年出生,是个靠在山里找水晶石为生的穷人。1787年Saussure组织了18名高山向导,由Balmat领头,带他登顶白山,进行他的科考工作。征服白山的壮举开启了现代登山的活动,也带来了两种新的登山目的,一种是Saussure为代表的科考,一种是Paccard为代表的纯粹为爬山而爬的目的。从此科学家们开始瞄准各个高山,逐个攻下。
    而纯粹为登山的登山家则都涌到白山,验证自己的能力,成功登顶下山后夏木尼的姑娘们还会给予英雄式的欢迎。西阿尔卑斯山地区的装备和技术,也一步一步的改进,从开始只带一根带铁锥的长木杖,演变到后来的绳索,冰镐,冰爪俱全。

[attach]1450795[/attach]

猎户

[attach]1450798[/attach]

白山北麓的“冰海冰川”(从19世纪起气候变暖,冰川不断后退,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

[attach]1450797[/attach]

19世纪由高山向导带领登白山的驴 (绿野商业队?)

    之后七十多年的登山多数为了科考。不过,登山界正孕育着另外一个纯登山的高潮。那个年代,英帝国什么都想到手,连首登山头也不例外。Saussure登上白山六天后,马上由英国人成为第四个登顶白山的人,次年另一英国人成为第五个登顶白山的人。英国贵族圈里有一群热衷于登山活动的人,他们有钱有闲,体能又好,经常去西部阿尔卑斯山,雇用当地的瑞士或法国高山向导,花大钱进行远征式的登山(20世纪英国人攻下珠峰用的也是远征式)。现代登山的黄金时期从1854年到1865年,由英国人霸占了阿尔卑斯山的登山舞台。1854年英国人拿下韦特宏峰,短短11年内拿下几乎所有阿尔卑斯超过4000米的处女峰,在1865年拿下马特宏峰后,仅存一座当时技术还不足以对付的Meije峰。
    有钱的英国人接着去征服世界其他高峰。而毗邻东阿尔卑斯山的德国人,奥地利人,意大利人并未闲着。这些是来自民间的平民老百姓,没有远征式登山的资本,但自家后院有的是山脊,次高山,以及更难,更险的路线,需要更高的攀爬技术。他们开始设计出现代的攀岩辅助器具如岩锥,锁扣,托架,攀岩鞋等。可以说,西阿尔卑斯山孕育了冰川,雪地攀爬的技术和设备;东阿尔卑斯山则孕育了攀岩的技术和设备。
    保守的说,如果从登山黄金期算起,纯粹为了兴趣而登山的传统已经超过150年了。山的高度不能再增高,路线的难度却可以永无止境的加大,危险也可以不断的加大。另外,山里的事故不断,仅法国白山地区,每年大约百人丧命,这些人中有野地滑雪者,有技术攀登者,也有很多徒步的驴友。而人们对山区的户外活动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每年总有2万多人造访白山。
    从历史的角度看,登山的目的由军事,生活,演变至科考,再后来演变成休闲/娱乐/探险。现在已经是五花八门,什么目的都有了。个人觉得没有哪个目的比较高尚,或比较值得人类追求,各取所需吧
    最后咱们看看心理学家对这方面有什么说法。
    比较权威的解释是“寻求刺激的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人们为了追求新鲜,强烈感觉而罔顾身体,社会,法律,财产等风险的行为。科学家发现从事危险户外活动的人和吸食毒品的人有类似的地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自己所需的刺激,毒品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户外运动的危险也有同样的功效。而研究对象普遍都认为可以通过努力,锻炼,或谨慎准备来降低或规避活动中的风险,并且不太关心失误后会造成的重伤,脑残或死亡。
    另外一个研究发现是,需要寻求刺激的人普遍从新奇事物得到更大的效应,即他们脑部产生较多的多巴胺的化学激素,使他们感到极度愉悦,也使他们一再想重复体验那样的愉悦。关于为何这类人群中较多年轻男子,理论说法是年轻男子的大脑里,愉悦机制已形成但抑制机制尚不发达,表现出的行为自然是追求刺激(愉悦)并忽视危险。
    以往的研究偏重于年轻气盛的人群,有人觉得应该也研究那些岁数较大,仍然在从事高危户外活动的人。现在有些学者进一步用现象学的方法做更细致的研究,研究对象也不仅包括那些“冲动无畏”只知追求刺激的年轻男子。他们主要调查当事人对自己冒险行为的反思,然后想办法找出一些心理规律。初步的结论是,当事人很清楚活动中会有什么风险,而且也对危险产生恐惧,并不像一般人认为他们不怕死。我个人等不到这些研究结果,已经开始去了解一些户外活动高手的一些心理过程的看法,另外自己也在检视自己这方面的心理。
    如果你觉得这些理论有道理,那么在自己选择户外活动时,可以跳出自己的脑壳,假装是第三者观察自己如何考虑问题的。说穿了,我是在建议你加强抑制机制,呵呵。

▼手机微信上长按二维码图片(电脑上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随时获得新鲜旅游资讯

70年后腾冲再现“远征军” 50公里鏖战云南选手勇夺魁

8月8日,首届腾冲RW50“重走远征路”国际越野挑战赛在界头镇桥头联合小学鸣枪开跑,经过一整天的争夺,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名参赛选手在50公里长的赛道上亲身体验了当年远征军反攻高黎贡山的行军路线。最终,云...

发布于.2018-09-22 14:56

幸福的起点与终点,台中圆满教堂

庄重、异国风格的教堂一直给人梦幻又浪漫的情怀,也是国人喜爱拍摄婚纱的热门地点。台中雾峰山区的圆满教堂,是属于金陵山宗教休闲园区的其中一栋建筑...

发布于.2018-02-22 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