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素有“太行八陉第五陉,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称。井陉关,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第五陉。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八陉”就是横断太行山、可穿越太行山脊的8条天然通道。陉口一般设有关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吕氏春秋?有始》有“何谓九塞?”的描述,井陉为第六塞。《太平寰宇记》云:“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故为井陉。”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刘邦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都发生在这里。
秦皇古道距石家庄30公里,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石太公路、石太铁路倚其而过。这里关山环立,地势险要,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驿道长约百里,贯穿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现在唯井陉县城东白王庄的东天门一段保存较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很长一个时期,人们并不清楚井陉这条古道究竟始建于何时,到底是谁开辟了这段古道?近年来,经过专家的研究考证,早在夏商时期这里的人们便利用山谷间的便道供人畜通行,西周时期已有了东西通道,春秋时期晋齐之战,晋国曾假道井陉攻打齐国,晋国攻打鲜虞(今正定)也曾假道井陉。战国中期,赵武灵王灭中山后,正式开通了横越太行的井陉大道,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原六国大道的基础上,筑成了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弛道、直道。专家认为:古驿道的始建不会晚于战国中期,应为赵武灵王所辟,后经秦始皇扩建,所以人们也习惯称井陉古道为秦皇古驿道。2000年8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理事、世界遗产协调员亨利?克利尔考察了古道之后认定;这条古道从秦始皇时期算起,至少比罗马古道早建成100年。
井陉古道多是在山坡上开凿而成的,有的路段是铺方石而成,日久天长辗轧出很深的车辙不便通行,便将方石翻转(或更换),路即平。但整体的石头坡道是没有办法翻转的,唯一可行的就是用人工将青石路面凿下一层,使车辙消失,路面平整。随后,再辗再凿,如此反复。即使这样,现存的车辙痕也有30多厘米深。
另据古文献记载,东天门的山门为白皮关,此处路险坡陡,行车艰难,常有重车因人马疲劳而上不了坡,于是,这里曾有一群特殊职业者——以推坡挣脚钱为生的推车夫,人俗称“推坡汉”。而且,在古道之上,每隔25至30米便有一道石槛,凸出路面25至30厘米,它的作用是为车辆“打眼儿”提供方便,一是可为下坡车减速,防止顺坡下滑;二是可供上坡车暂且歇息;三是逢雨雪天气可防牲畜、车辆滑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病死沙丘宫,胡亥、赵高、李斯绕道北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走的就是这段唯一通道。因盛夏七月酷暑难当,虽然把秦始皇遗体放在温凉车里(闭之则温,开之则凉,可以息卧的轿车),但时间一长,还是散发出了尸臭,引得苍蝇逐臭而来。赵高献计,命令随从官员每车装一石咸鲍鱼,用来混淆秦始皇遗体的臭味,古来民间就有“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说法,于是一行人臭上再加腥臭,臭烘烘赶往咸阳。车行至井陉,关隘路窄,却非常阴凉,是歇息的好地方。这位千古一帝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里会是他的冥冥西归路,在此之前,他创造了空前伟业,在此之后,他留下了千古遗恨,随他同行的3个阴谋家“沙丘政变”提前结束了秦帝国的使命。秦始皇开启的秦朝二世而亡,车行井陉古道的臭气也随风飘散了。
秦皇驿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交通要道,西起-,北达京都,天长就位于这条道路的咽喉之处,扼晋冀交通要冲,素有“燕晋通衢”之称。古道天长一段全长20公里,如今城关、河东、三家店、板桥、核桃园等处古店铺、古驿站遗迹犹存。
在井陉古道上,距东天门400米,有一处被称为我国邮驿史上活化石的“立鄙守路”石屋。它建于清嘉靖16年(1811年),比苏州横邮亭早6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驿站建筑。石屋用当地所产白石构筑,呈长方形,面阔三间,坐北朝南,屋顶横向连续三跨发券起拱,净高达3.6米,使得室内空间较大,给人以高纵感,门窗亦为拱形,不仅大小变化协调统一,而且使整个建筑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石屋历经195年风雨,安然无恙,面貌依旧。在建筑风格方面,石屋也独具特色。其正面檐口两边为低矮的女儿墙,中间大范围装饰有规则而韵律交替的瓦当和滴水,三层收挑的青花砖雕,做工精巧、形象生动,使整个建筑质朴典雅,既有明清建筑之遗风,又有山区石屋的鲜明特色,显示了一种沉稳凝重之美。
与山西省山水相依的核桃园村,层霄阁被老乡们称为东阁,周边环境很是讲究,与其它村落的阁楼显现出别样的风情,建筑规制和规模也颇为壮观。

层霄阁通道里的车辙印迹更为明显,岁月的磨蚀令西通秦晋的古道更增添了几多沧桑和厚重,任何人在这里都能感受到来自远古商旅、战车的匆忙和悲壮。
站在房顶上也无法拍摄到千年古槐的壮观和蓬勃,仅从图片上我们就能领略古树名木的风姿,古槐的主人说大概是唐朝时栽植的,没有科学的测定,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究竟有多大的可信性,真就不好说。
三个人不能合抱,扭曲的巨大树干,严重空洞的树心,这样堪称神树的古槐在核桃园村还有好几棵,让我们心生敬意,让我们顶礼膜拜!
还是在核桃园村,这棵伫立在街头的古槐已经与南侧的房屋古宅融为一体,互为依存又相对独立,街上随处可见的建筑构件、庙宇石材比比皆是,它们与悠闲的老人们共同组成太行古驿道上独特的风景。
古宅门楣上“岁进士”的匾额诉说着村庄的绵长文脉,虽然斑驳却也极具震撼,博友们对井陉古驿道上绵绵不绝的商业精神和人文积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井陉的古驿道上,随处可见的碑碣石刻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厚重和深沉。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新刻的,都浸透着太行山和绵河、冶河的雄浑、灵秀,也记录着井陉大地上的悲壮与传承精神。
青石岭村悠长的古巷虽然野草丛生,也仿佛感受到曾经的富足和悠闲,每天都与车马辚辚、商贾云集为邻,那是何等的景象,可惜今天到处是残垣断壁,到处是残碑断碣。
井陉古道,沧桑写传奇。曾经因“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令人称奇的井陉,如今早已实现与现代化交通的接轨,石太高速公路、石太铁路、307国道(与秦皇古驿道擦肩而过)横贯全境,另有京石高速公路、津保高速公路实现了与北京、天津的快速连接。昔日“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扼冀晋交通要道“咽喉”之险的秦皇古驿道,作为宝贵的历史遗存,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越发显示出超凡的人文魅力。它留给后人的是永不磨灭的记忆。
▼手机微信上长按二维码图片(电脑上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随时获得新鲜旅游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