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 不应操之过急
|摘要: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取消地方推广目录,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意在缓解环境污染和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损耗。殊不知,新能源汽车如此受追棒。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破除地方保护,力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最近很火热。伴随国家一系列补贴扶植政策的扎堆出台,新能源像搭载了火箭一样一路狂飙,很是受市民欢迎。随出可见电动单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也速度崛起。
的确,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可否认,国家力推新能源汽车是节能减排,民心所向;更不可否认的是,推广新能源汽车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所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一出,业界积极相应,纷纷推出新产品。
然而,国家如此快速推行新能源推广政策,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了呢?当年国家力推产业调整,结果引发了产能过剩;国家力推三公经费精简,结果25个部门的“三公”决算有所增高,尤其是公车费用未降反增,同比增加1.33亿元。这些数据都是政策速度推进的直接反映,破坏了原来的规则,得到了反面的结果。并没有达到惠民的效果。
推进新能源汽车,需要解决三个社会问题:
一、传统汽车依然是拉动经济的主力,市民的消费观念需时间改变。
2013年中国汽车总产量2211.68万辆,总销量2198.41万辆,分别比去年增长14.76%,13.8%。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1.75万辆,总销量1.76万辆,分别比去年增长39.7%,37.9%,占汽车总销量不足0.1%。在国家的大力推动和扶植下,201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辆,销售20477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产销量已超过上年全年数量,但总销量相比1168.35万的总销量,占比仍不足0.2%。
这些数据说明了,在传统汽车深入民心的大背景下,国家过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会产生产品过剩的危险,导致汽车企业不健康发展。目前,在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必须加大新能源宣传力度,改变大众的消费观念。所以,引导消费观念需要一个长期量变的过程,而新能源汽车推进速度可以相对减慢一点。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让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二、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技术还不完善,而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远行困难。
国家力推新能源汽车,一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如完善充电设施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实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积极利用城市中现有的场地和设施,推进充电设施项目建设,并要求电网企业要做好相关电力基础网络建设和充电设施报装增容等工作等。根据国家电网规划,2011-2015年,国家电网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规模将达到4000座,但截至2013年底,实际已建成的充换电站为400座,离2015年的目标只完成了10%。虽然比亚迪、特斯拉、广汽等车企也在再强化新能源配套设施尤其是充电站和充电桩的建设,但受制于销量、场地、资金的限制,单凭单个力量,显得势单力薄,很难展开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新能源产业发展应建立政策淡出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领域,国家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支持,鼓励投资者对新兴能源产业进行投资,加快规模化进程,加大技术开发力度,降低成本。市场竞争机制是一望无尽的蓝海,有着无可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如果真想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就要对新能源产业投资大开绿灯,给新能源技术升级铺路搭桥。
三、过快推进新能源汽车项目容易引发面子工程,造成国家资本得不到有效利用。
还记得,在国务院下发的新能源规划中曾提出的“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也就是那时,广汽也提出”到2015年新能源车产销要达20万辆“,结果2013年广汽乘用车总计销量也不过8.5万。广汽的反差不过是个缩影,新能源刚起势时期,一汽、吉利、上汽这些国企都信誓旦旦的做出几十万销量的规划,可从8.5万的数据结果看来,真的不如人意。如今国家力推新能源汽车,很有可能这些国企为了迎合国家指标而做出形象工程,绩效工程,只是给国家、人民一张空头支票,从而套取国家的政策补贴、地方的资金赞助。
这将会造成不公平的恶性循环行业竞争,有些企业靠补贴,不劳而获。坐等天开饭,不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这就容易成为应付领导的形象工程,达不到惠民的效果。
国家力推新能源,民心所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全国人民都会全力支持。但是,过快的推进新能源推广,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匹配,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新能源推广不可操之过急,需一步一步推进。相关单位需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