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悉咖啡的朋友可能会很奇怪,咖啡豆不都是咖色的,磨成粉都一样糊,为什么还要分级呢?其实就和我们日常买水果一样,虽然都要吃进嘴里,但还是分了三六九等。咖啡也一样。
生豆等级是每个咖啡产国根据自身状况制定的适合本国咖啡品质的分级制度。有趣的是,每个国家对于咖啡品质评判的角度与标准也有些不同。总的来说,制定稳定而合理的分级标准,能促进国际买家对本国咖啡的认可程度。
前街了解到一般咖啡生豆等级划分标准是依据咖啡的生豆瑕疵率,生豆大小,硬度,生长海拔和杯测等级进行评级。那接下来前街咖啡就来科普一下各大著名咖啡产区的咖啡豆等级标准吧。
以瑕疵数为分级依据
比较常见的有埃塞俄比亚的以瑕疵数作为分级依据,G1也就是埃塞国标等级最好的咖啡,瑕疵数每300克样品中不超过3粒。其次是G2,每300克样品瑕疵数在12粒以内。这两个等级的埃塞豆在市面上是最为常见。这两个等级的咖啡都属于埃塞的精品咖啡行列。
按大小为划分依据
肯尼亚的咖啡分级制度则是按大小划分,由大自小分别为:E、AA、AB、C、PB、TT、T、MH/ML,但我们实际能接触到的咖啡豆只有AA、AB、PB,E是非常罕见的最大颗粒咖啡豆(18目以上),基本上数量很少,难遇见。最常见的就是AA级,也就是肯尼亚最常见的大颗粒咖啡豆,目数在17-18目,AB就是小一点的咖啡豆,目数在15-16目,也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是PB,即“圆豆”,是一颗咖啡果实只有一粒种子,目数在14-15目左右,因为特殊的形状的存在,把它挑出来可以以AA的价格出售(不然就是C级了)。除了这几个比较高的等级外,其他的等级通常是内部消化(运出去都亏运费)。
瑕疵与大小都纳入分级考量
还有的就是把瑕疵与大小都纳入分级考量的,例如印尼、牙买加与巴西。
印尼最常见的就是G1 18目,G1就是瑕疵数小于11粒(300克),18目就是指生豆的大小,一般这种级别算是印尼最高的国标等级了,当然像PWN的黄金曼特宁标准更高,品质也更好(PWN企业标准)。
就像正宗的蓝山咖啡也分4个等级,NO.1、NO.2、NO.3、PB,像我们说的蓝山一号其实就是NO.1等级的咖啡豆,目数在17目以上,瑕疵低于2%。
巴西最高的等级是NY2,并没有NY1级(巴西咖啡总产量世界第一,豆子分级没有NY1级),NY2的要求是瑕疵6粒内,17~18目,而且杯测评级是FC(fine cup)或者GC(good cup)。
用硬度或者海拔分级的
还有一众中南美洲的国家是用硬度或者海拔分级的,以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危地马拉为主的国家是以硬度划分,最好的等级为SHB(极硬豆,海拔1400米以上)、次级是HB(硬豆,海拔1200~1400米)。
以萨尔瓦多、洪都拉斯为主的国家以海拔划分,最高等级的是SHG(极高地、海拔在1200米以上),HG(高地、海拔900~1200米)。
这些众多标准中,你会发现,产国都会制定与之有利的分级方法,埃塞不可能使用以大小为基准的分级,牙买加也不可能以海拔作为分级。这些分级之后的咖啡豆最主要影响的就是价格。是更让国际生豆买家更清晰地分辨该国的咖啡豆品质。
前面谈到分级,大多与生豆贸易有关,其实到达消费者购买熟豆这一环节,几乎可以忽略国家标准的生豆等级。大家细心留意一下,在咖啡店购买的庄园豆几乎都是最高等级的,你很少会纠结巴拿马的咖啡豆是SHB还是HB,因为SHB已经是作为庄园种植出品的常态。至于非精品咖啡?可能就和文章开头一样,都磨成粉了,自然不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