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吐槽江门旅游:十八线小乡镇风貌,旅游体验感较差!
“历史建筑”老房子,三十三墟街下面都是现代化的东西,上半部分还有民国古朴风味,搭配下面就变成四处都有的乡镇土味,整体没有特色风味,只有旧旧的感觉,观感不好。 这种地方还是居民在住,但还是能感觉出来文旅方面比较弱,去华侨广场那边的博物馆的文创也很少,基本只有基础款,华侨博物馆也只有墙上图文的形式,虽然内容很感人,但展示形式很少,不用报太大期待…… 不过可能它本身不能算是旅游城市对此没有怎么开发整合规划也尚能理解。这段直白的吐槽,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荡开了关于江门旅游的诸多讨论。
其实细究起来,江门的旅游争议,更像一场 “先天基因” 与 “后天成长” 的碰撞。三十三墟街确实算不上精致的景区!上半段的青砖骑楼还留着民国商号的刻痕,下半段的五金店、裁缝铺却带着九十年代乡镇集市的热闹,新旧交织得有些仓促。但走在巷子里,会撞见搬着藤椅在骑楼下纳凉的阿婆,听见窗台上的收音机播放着粤剧选段,这些未被商业滤镜修饰的烟火气,恰恰是老街最本真的模样。只是当游客带着对 “网红打卡地” 的期待而来,这份 “不完美” 便成了槽点。但也有网友持不同看法:“我去过,感觉挺好的,还是挺有特色的,吃的也挺多,看人吧,有些人喜欢这种氛围有些人不喜欢,不能一概而论。” 这种分歧,恰恰勾勒出江门旅游最真实的模样。
更有人指出,江门的魅力或许本就不在市中心。“你来江门应该去周边新会恩平开平啊,至少还有温泉之类的,市中心是真的没什么好玩。” 这话点出了江门旅游资源的隐秘分布:新会学宫的朱红宫墙藏着岭南孔庙的庄重,厓门炮台上的古炮还对着伶仃洋,开平碉楼在稻田里站成百年守望的姿态,恩平的温泉氤氲着岭南水乡的温润。这些散落在周边的景色,其实比市中心更能代表江门的多元气质,只是多数游客循着 “网红打卡地” 的指引而来,难免错过了真正的风景。
而老街上藏着的烟火味,也被不少人惦记。有网友提到:“三十三墟附近还是有好吃的老店的,猪杂粥,绿豆饼,肠粉,凉茶铺,点心。”清晨五点,骑楼下的粥档就支起了铁锅,生滚猪杂粥的鲜香混,午后的绿豆饼铺子飘出焦香,这些被网友念叨的味道,正是老街没被商业化冲淡的底色。
也有声音点出争议的核心:“本来这里也不是旅游景点,是因为电视剧拍完之后,很多人慕名而来,但是后来的人就默认这里是旅游胜地,自然对这里有高要求。”“就是普通居民街区,只不过还有以前的建筑特色,狂飙取景让它火了一把。而且,取景的不就是因为够真实吗。” 这番话道破了关键 —— 三十三墟街的走红,本就带着 “意外” 的成分。当《狂飙》的镜头让骑楼成了网红地标,游客带着对 “影视同款” 的精致期待而来,撞上的却是居民日常的真实肌理,落差自然难免。
江门的旅游争议,更像一场关于 “期待值” 的校准。它或许没有成熟景区的规整,却有藏在街巷里的真实生活。它的侨文化展示或许不够新潮,却在周边的古镇、碉楼、温泉里藏着惊喜。读懂江门,或许需要先放下对 “旅游城市” 的预设,像本地人一样,慢慢逛,慢慢尝,慢慢感受!毕竟,有些风景,本就不在攻略里,而在寻常巷陌的烟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