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致而来败兴而去,楚雄再也不来了。”近日,一段网友的吐槽,像一根尖锐的刺,扎在了楚雄火把节热闹的表象上,也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楚雄火把节太恶心了!太阳历公园门票 128-368 元,彝人古镇表演门票 120 元,彝海公园内场门票 58-98 元,外场还要 88 元…… 不是门票买不起,就是不想去过这么商业化的节!菌子火锅吃了、高价酒店住了、特产买了,怎么连找个免费玩火过节的地方都没有?对得起从 19 点等到 21 点多的乌泱泱的游客吗?”
楚雄火把节作为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原本承载着驱邪祈福、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的深厚意义。熊熊燃烧的火把,本应是照亮文化根脉的火种,是拉近人与人间距离的温暖符号。然而,从网友的抱怨中不难发现,如今的火把节似乎正在被层层商业化的外壳包裹,逐渐偏离了节日的初心。
无独有偶,另一位近期前往的游客也发出了相似的抱怨:“给 19 号 20 号来楚雄过火把节的朋友:避雷!!!一点火把节氛围都没有!!!景点都需要门票,体验感一点都没有!!!人很多但火把都看不到玩不到!” 接连的负面声音,让楚雄火把节的口碑危机愈发清晰。
就连本地人的感受也同样糟糕,一位楚雄本地人无奈表示:“作为一个楚雄本地人 我真的很不理解 有些地方收一点我可以理解 收个十块二十块的很正常 但是这个价格确实太高了 吃相太难看。一个民族的节日还要交钱才能过。”
而对于第一次来参加的游客来说,糟糕的体验更是刻骨铭心。“第一次来参加,体验感真的很不好。提前那么多天预约,结果完全不限流。时间到了也不开始一直拖,而且应该提前在会场跟大家说火把点燃后就往里丢,不能往外拿,实在太危险!火势大到旁边树都烧了!好多人落荒而逃,拼命往会场外走,一直在大喊不要挤了,好多小孩被挤得哇哇哭。进出都是同一个门,安全隐患真的是 bug 叠满!!” 这段充满不满的描述,将节日组织管理的混乱与安全隐患暴露无遗。
不仅如此,还有游客直言:“太坑了 哪哪都收费 今年吃相尤为难看,以后去别的地方了 楚雄说实话 遭不住了。吃 住 玩 全遭坑!” 这一连串的抱怨,从收费乱象延伸到吃、住、玩全链条的糟糕体验。门票价格的层级化设置,将节日活动分割成了不同 “消费档次” 的区域。游客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向往而来,却发现想要深度参与核心活动,几乎处处都需要 “付费解锁”。太阳历公园作为火把节的重要场地之一,最高 368 元的门票足以让不少家庭犹豫;彝海公园即便在外围感受节日氛围,也要支付 88 元,这种 “无孔不入” 的收费模式,难免让游客觉得节日变成了一场 “圈钱游戏”。
在他们看来,节日的商业化已经超出了合理范畴,背离了民族节日共享的本质。一位网友提到:“我当时去的时候,吃相就特别难看,就站在台下听个音乐都要花钱,买个火把几个木条条收我 50,更离谱的是,买完 50 块钱的木条,你还没法站到最前面,人家还有 150 的超级火把才可以站到最前面。”这种变本加厉的收费模式,不仅让外地游客望而却步,更伤了本地人的感情。
更让游客失望的是,商业化不仅体现在门票上,还渗透到了节日的方方面面。高价酒店、溢价特产、不菲的餐饮消费,叠加起来形成了不小的经济压力。游客并非不愿意为优质体验买单,而是当 “消费” 成为参与节日的主要门槛,甚至取代了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核时,失落感便油然而生。他们期待的是围着火把唱歌跳舞的纯粹快乐,是与当地人共庆佳节的真诚互动,而不是在拥挤的人潮中,为一个个付费项目排队等待,最终只收获满心疲惫。
而乌泱泱的游客在期待中煎熬,却没能等来匹配期待的体验,这种 “时间成本”的浪费,比金钱消费更让人难以接受。不可否认,节庆活动的商业化运作有其合理性,适度的盈利可以为节日的举办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商业化的边界在哪里?楚雄火把节的未来,不应该是在游客的吐槽中渐行渐远,而应是在商业化与文化性的平衡中,让火把继续传递温暖与希望。